|
(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理員) •網•絡•版• |
|
1 | 道教人格完善思想及其現代意義 | 詹石窗 | 哲學研究 | 2006(4) | 46-52 | 道教哲學 |
2 | 《太平經》成書的中間環節----「洞極之經」年代考論(上) | 薑守誠 | 宗教哲學 | 2006.9 | 116-139 | 道藏經文 |
3 | 還丹之道----略釋鍾呂內丹長生不死法 | 鄭慶雲 | 宗教哲學 | 2006.9 | 146-157 | 修真養性 |
4 | 全真道生命哲學 | 李剛 | 宗教哲學 | 2006.9 | 99-115 | 道教哲學 |
5 | 宗教儀式的展演:以台中市樂成宮旱溪馬祖邊境十八莊為例 | 林正珍 | 宗教哲學 | 2006.9 | 70-86 | 港臺澳道教研究 |
6 | 北宋何仙姑與曹仙姑 | 朱越利 | 宗教哲學 | 2006.9 | 140-145 | 神仙 |
7 | 道教的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現代價值 | 毛麗婭 | 中國民族報 | 2006.6 | 6-13 | 道教哲學 |
8 | 從樊遜《舉秀才對策》探究南北朝時期儒釋道三家的排拒與調和 | 馮曉生 | 宗教哲學 | 2006.6 | 115-126 | 道教與其他 |
9 | 《老子化胡經》的來龍去脈 | 樊光春 | 宗教哲學 | 2006.6 | 105-114 | 道藏經文 |
10 | 論魏晉之際的巴蜀道教 | 李遠國 | 宗教哲學 | 2006.6 | 27-39 | 道教史 |
11 | 老莊和叔本華人生觀比較 | 張之滄 | 宗教哲學 | 2006,6 | 146-157 | 道教與其他 |
12 | 混沌一元----道的象徵之一 | 鍾國發 | 上海道教 | 2006)4) | 33-35 | 道教哲學 |
13 | 道書隱語芻議 | 馮利華 | 中國文化研究 | 2006(夏) | 64-74 | 道藏經文 |
14 | 試論成都道教文化旅遊資源的價值與開發意義 | 何佳 | 天府新論 | 2006(S2) | / | 地方道教史 |
15 | 道家文化中體育思想的形成及發展 | 劉欣然 | 江西金融職業大學學報 | 2006(S2) | / | 道教文化 |
16 | 全真祖庭重陽宮 | 陳旭 | 陝西林業 | 2006(S1) | / | 洞天福地宮觀 |
17 | 魏晉玄風中的道教 | 維澤順 | 安徽文學 | 2006(9下) | / | 道教史 |
18 | 《太平經》的興國廣嗣術與合陰陽法 | 朱越利 |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(人文社科版) | 2006(9) | 54-62 | 道藏經文 |
19 | 生態批評野閾下的「綠色」道教與基督教之比較 | 付文中 | 現代語文(文學研究版) | 2006(9) | / | 道教與其他 |
20 | 李白「謫仙」稱號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 | 邵春駒 | 現代語文(文學研究版) | 2006(9) | / | 道教史 |